close

getImage

讀完這本《環境與人-自然環境篇》之後,

其內容大意與國中和高中課本的生物學和地球科學所談的方向都十分類似,

也就是說自然環境所包含的不只是只有地球科學,也包括了生物學;

所以在第一篇的自然環境篇中是以地球的演化、生態系和資源為主,

而第二篇就以環境保護為主題。
 

 


本書為《環境與人》的第一篇〈自然環境篇〉,並又分成四章,每個章節又分成幾個小節。

像第一章是“緒論”;

第二章是“地球的演化”,內容分成“生物的進化”和“非生物環境之組成與變遷”兩小節;

第三章是“生態系”,共有“生態系的觀念”、“生態平衡的觀念”、“造成生態失衡的原因”、“生態系之能量運用與評估”、

“生態系中之次階生產力及能量流轉”、“生態系中能量之轉化系統”、“世界主要生態系”、“台灣生態系”、

“台灣與世界其他各地區生態系之比較”、“台灣地區的自然保育實績簡介”、“對台灣未來保育工作的方向與作為之展望”等十一個小節;

第四章是“資源”,其內容有“台灣的植物資源”、“台灣的野生動物資源”、“台灣的土地資源與礦物資源”、

“水資源”、“大氣資源”、“能源”這六小節。

 

這本《環境與人》是部敘述環境組成、表達環保理念與淺論環保科技的通識書籍。

除了從全球性的視野來討論環境與人的相關課題外,也試圖在每個章節裡都對我們的居所--台灣環境--加以描述、探討以及付出最大的關懷。

 

本書在一開始的“地球與演化”就有談到目前人類已知的生物種類就有140多萬種,另外還未知的物種,更是已知物種的數倍,

對於這段敘述,可以知道目前人類對地球上的生物還是了解太少了。

而人類將目前所知道的生物分成五大類,即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原生生物界(Eukaryote)、真菌界(fungi)、

植物界(Plantae)、動物界(Animalia)這五大界,而一切的生物也是由原核生物演變成原生生物再演變為真菌、植物和動物這三類,

在地球剛形成時,因為大氣中並沒有氧氣,所以當時先出現的生物是厭氧細菌之後喜氧細菌,

而生物是從單細胞生物然後再演化為多細胞生物,另外不論是動物或是植物,演變的方式也都是由簡單到複雜;

對於生物演化,有許多不同的學派支持不同的主張,像是拉馬克的“用進退廢說”,還有達爾文的生物演化理論,

而現在最常被接受的是以達爾文理論為主。

 

生物的演化可以由許多地方發覺,像是人類的闌尾就是一種“痕跡器官”,已經經由長時間的不用,最後就會慢慢的退化,

還有鯨魚、蝙蝠、人、牛等哺乳動物,從彼此四肢的骨骼來看,可以發現其實是有很大的相同的,這些“同源器官”可以證明,

雖然鯨魚和海豚生活在海中,而海豹、海獅生活在海邊,蝙蝠有會飛的翅膀,人類和猴子能用雙腳站立,

還有生活在草原或莽原的馬、牛、羊、獅、虎,這些動物看似沒有什麼關聯,

甚至生活環境的差異頗大,但其實他們的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因此,雖然蝙蝠會飛,但不屬於鳥類,鯨魚生活在海中,卻不屬於魚類。

而達爾文在乘坐小獵犬號之後,將所蒐集的資料整理,做成了《物種原始》,

雖然剛發表時,造成很大的反彈,但現今已成為最廣為人接受的理論了。


地球上有生物生活的地方,只佔地球圈的一小部分而已,其餘的地方,因溫度、空氣、食物的影響,而沒有生物的存在。

地球圈可以分為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這四部份,大氣圈含大氣中的所有氣體,岩石圈一般看得到的地方,就是所謂的陸地,

其餘多數的部分則被海洋所覆蓋,水圈含海洋、湖泊等,生物圈所含的就是地球上生物所生存的範圍,所涵蓋的範圍較前三區小,

就好比喻地球是一顆蘋果,而生物圈只是最外層的蘋果皮而已。

 

地球上的生態系,大致可以分為陸域生態系和水域生態系,陸域生態系含沙漠、草原、森林,

水域生態系含湖泊、水塘、溼地、沼澤、溪流、海洋,

各個生態系雖然彼此間並沒有交集,但其實之間是息息相關的。

 


在台灣,有六個國家公園,有墾丁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這六個,

其中除了金門國家公園是以歷史古蹟設立外,其餘皆是以自然環境為主,還有18個自然保留區和7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而設置這些區域都是為了保護台灣的自然環境以及確保台灣生物的多樣性。因為台灣本身的生物特有種,已有不少已經絕種,

而有許多已經面臨到瀕臨絕種的問題,另外有一些本身就已經很稀少,所以要經過保護來確保台灣物種的多樣性;

至於物種減少的原因,只要有棲息地減少、大量獵捕、外來種的入侵,這些原因大都和人類有關,

所以,事實上人為的破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遠大於自然環境的自然改變所造成的破壞。

 


這本《環境與人-自然環境篇》除了上述所談到的內容大意外,還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

生物和自然環境是息息相關,各種生物和自然環境一同生存,而藉由食物鍊和食物網取得平衡,若數量過多,

也會造成食物的不足,而大量滅亡,減少數量,整個自然生態就是這樣來取得平衡;

而自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已經可以說幾乎完完全全的脫離食物鍊的循環,成為最高級消費者,

開始認為地球的一切自然資源和生物都歸人類所有,因而濫伐森林、大量濫採自然資源、濫捕野生動物,

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森林減少造成水土流失,因而引發土石流,對熱帶雨林的大量開發,造成更多新的病狀發生,

雨林內生物的棲息地大量減少,也使得雨林內的生物大量滅亡,也造成了許多人類還沒發現的物種,在被發覺之前就已經絕種了;

對於大自然的生物,則是抱著當人類食物的觀點,大量的獵殺,使得許多生物也是這樣滅亡的,

因為人類的自私,已經從以前為了生存而打獵、伐木,到現在變成可能只是因為了玩樂、金錢而破壞大自然,

就像《明天過後》這部電影一樣,因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導致環境的惡化,造成生物的滅絕,甚至危害到人類自身的安全。

 


對於現在這些問題,我覺得應該由基本做起,

讓人知道大自然的環境及其他地球上的生物並不是為了人類而生存的,

人類和其他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存於地球上的一部分,所以之間要彼此共同生存下去,

因此在人類使用自然資源或是食用動植物時,都要心存感激,

唯有如此,人類才能以大自然的一份子共同生活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向ユ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