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 (1)

書目資料

基本資料
書名:再給我一天 (for one more day)
作者: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譯者:汪芸
出版者: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台北市105南京東路四段25號11樓
出版年:2007年
版本:初版11刷
定價:NT$250
ISBN:978-986-7059-72-7 (平裝)

 


作者簡介
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著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創銷全球逾一千五百萬冊。另也撰寫電影劇本與舞台劇本。在多個慈善機構裡擔任董事,並創立了三個慈善組織。現與妻子住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



內容大意

這是奇克‧伯納托自殺經過所發生的故事,藉由查爾斯(奇克)‧伯納托的女兒瑪麗亞聽父親說出當年自殺時所發生過的情況,故事發展完全以奇克‧伯納托的視角去進行。

故事一開始先解釋奇克要自殺的理由,是因為投資上的失敗,造成經濟上的問題,而導致妻子和女兒離開他,然而促使他自殺的引爆點是她女兒的婚禮,一個在婚禮過後才通知他的消息,這點讓奇克感受到自己和妻子女兒已經不是家人的關係,而是外人了,所以讓他完全無法忍受而去自殺。

在自殺的那天,與妻子通完最後一通電話,應該說是發洩完心中的不滿後,就開始執行他的自殺計畫,一開始準備了手槍打算回家鄉自盡,但在路上與卡車相撞,卻也沒喪命的生還下來,之後回到以前的家中,又從水塔上跳下來尋死,但結果仍然存活下來,而走進故居之後卻發現已經過世的母親出現在自己眼前,彷彿從來就沒有過世這回事。

之後,劇情是以奇克和母親(珀希)重逢的那一天為主,分成了早晨、正午、夜晚三個時間點進行一整天的故事。奇克看到母親時十分的驚訝,但在恢復理智後,便告訴母親其實不應該還在世上的,但母親依然進行她的行程,於是奇克跟隨著母親去參與她的幾個約會。

故事進行時,也同時從奇克小時候的記憶開始重現,想起了父親(萊恩)曾經對他說過:「你可以當媽媽的兒子,也可以當爸爸的兒子。但你不能兩個都當。」然後奇克選擇當爸爸的兒子,並開始隨著父親的願望去打棒球,而後來的有一天,父親不再回來了,而奇克和妹妹(蘿貝塔)不管怎樣問,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不會透露離婚的理由。從此家中的情形就變的不相同了,而奇克對母親不讓父親回來感到很生氣。

奇克一直到上了大學後,才又與父親見面,也因此聽了父親的話,放棄大學去打職棒,但也因此和母親大吵,並且自己的人生到了低潮,而職棒生涯中打到世界大賽,比賽輸了之後不久,自己也受了傷,能力不如從前,所以也就換了推銷員的工作,並且決定要做個好父親。

而在母親七十九歲生日那天,在慶祝會上奇克接到了失去聯絡已久的父親的電話,說他已經幫奇克安排一場球賽,或許有機會讓他取得一份教練的工作,而奇克也因此而動搖,所以就謊稱有工作要連夜離開,結果打完球之後,不但機會錯失了,母親也在當晚因為心臟病發作而過世,而奇克也在當晚同時失去了母親和父親。而這件事也造成了奇克長期的自責。

回到和母親重逢的部份,跟著母親拜訪一個個約會的對象時,奇克也知道其實母親是被將過世的人懷念所呼喚過去的,所以也對自己遇到母親的原因有所推測,懷疑自己是否將要死了。

最後和母親拜訪最後一個約會的對象時,也終於解開父母親離婚的秘密,並了解到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原來是因為奇克的父親在戰時和義大利的女子生活過,而戰後還是向奇克的母親結婚,之後奇克的父親又遇到那名女子,才曉得當時那女子已經懷了萊恩的孩子,而且還是個比奇克年齡大的男孩,而萊恩則因此兩方跑,不願放下其中一方,最後被珀希發現而就此離婚。但那女子最後也沒因此獲得她追求的幸福,因為萊恩後來也離開了那女子,了解事實的奇克這時才知道,原來現場的三個人(奇克、奇克的母親、那名義大利女子),都是在渴望同一個男人的愛,但都沒有人得到。

最後,母親要奇克活下去,而奇克也從和母親相處的一天中,回到了現實中的世界。故事進行到這邊,同時奇克和母親相處的回憶結束了,奇克獲得渴望中和母親相處的一天也結束了,最後面則是奇克的女兒對故事所發生的人物及情節所進行的考據。



心得感想

談劇情結構之類的心得前,先談一下裡頭關於圖書館的部份,從內容上來看,可以得知珀希很希望奇克能唸好書,所以在奇克的回想中,也有幾個場景和圖書館有關,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奇克在九歲時到鎮上的圖書館借書,後來挑了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里》,結果當地的圖書館員卻因為奇克年紀太小,認為這本書對他來說太難了,而不讓他借這本書。關於這部份,我覺得圖書館員不應該限制讀者借什麼書,而且那本書還不是限制級之類的書,不讓他借的原因只是因為覺得他看不懂。

之所以會發生圖書館員因為讀者年紀太小,而不讓他借閱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當時(1958年,奇克九歲)認為幫讀者選書是圖書館員的工作吧?因為在1939年的圖書館權利宣言上並沒有不該幫讀者選書這條,直到1967年圖書館權利宣言的六個修正條文中的第五條,【讀者使用圖書館的權利不能因為因其年紀、種族、宗教、國籍或其社會或政治意見不同而被剝奪】,之後才被重視吧?

另外,除了圖書館員不該限制小孩該看什麼書之外,我覺得直接否定小孩有看得懂的可能性,這點就很過分,我覺得不論小孩是否看的懂,都不該拒絕小孩想看那本書的渴望。就像我在上小學前,就非常喜歡動物、恐龍之類的東西,所以那時對這類的書或是影片非常有興趣,問我當時看的懂嗎?其實我也不曉得當時到底懂不懂,畢竟那此並沒有所謂"難"的觀念,看書或影片就是最純粹的接受並享受其內容,事實上懂不懂根本不重要,就是這麼一回事。

再來談到劇情的世界觀,一開始剛看的時候還以為是奇克從水塔上跳下來後,進入了另一個平行世界,後來看下去之後覺得應該不是平行世界,而是在那段時間內靈魂到了不同次元吧?所以見得到奇克和珀希的人都是生命將要結束的人,因為此時他們只是個靈魂體而已,這就像是將死之人看得到死神是類似的道理。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像《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中,當佛地魔摧毀自己在哈利波特身上的分靈體,而哈利波特呈現短暫的昏迷狀態,在那個時候遇到已經死亡的鄧不利多教授,還可以和他聊天,而且還是些新的談話,或許是這樣的狀況也是有可能的。雖然可能性不只這兩種,而我也只是提出自己所知道的可能性而已,當然就算這純粹是作者所設定的世界觀,我也不會輕易的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甚至相信這是有可能的。

關於這本書故事的真實性與否,我覺得這也是可以探討的,即便這是小說也是如此,一開始閱讀時,我還以為故事中去聽奇克敘說那一天的人就是作者本人,直到最後才因為原來聽故事的是奇克的女兒才打消這個想法,而沒有那是奇克的女兒的想法是因為前面所用的第二人稱代名詞都是用"你"而不是用"妳",雖然可能是因為西文的第二人稱沒有性別之分的原因,也或許是瑪麗亞本身比較中性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就算如此故事可能還是有幾分可能性,就是在最後的照片中,那位叫做蘿達‧艾爾邦(Rhoda Albom)的母親,從她的姓氏中,可以推測她是作者(米奇‧艾爾邦)的親人,而且根據本書的內容主旨來分析的話,這位女性是作者的母親機會極高。另外,若上述的推測成立的話,從照片中那位扮木乃伊的小孩就是作者本人的小時候照片,在此繼續推論出,故事中的回想有一部分很有可能是作者自己過去的故事,而作者只是藉由奇克這個角色來寫下自己的故事,並且如照片旁的註明,將此書獻給自己的母親,如同故事最後瑪麗亞表明身分的相信自己的父親,而作者則是藉由此書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恩及歉意。

劇情內容部份,很明顯得感受到珀希對奇克兄妹倆無私的愛,為了不讓奇克內心受到傷害,自己將事實隱瞞起來,一個人默默的承受這樣的痛苦。不過還是有些部分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帕希不願讓奇克知道離婚的理由是因為萊恩(奇克的父親)在外面有女人,而讓奇克去怨恨她不讓父親回來,雖然或許是因為怕奇克知道實情後,發覺到自己受到了背叛而大受打擊,從此不再相信父親,而這也可能造成當奇克有了孩子後,自己(奇克)不被孩子信任吧?或是怕奇克在結婚之後跟他父親犯一樣的過錯吧?不過我覺得這種事還是講清楚比較好,也因為當時並沒有及時解釋清楚,導致奇克在往後的日子裡,有很多事情的選擇都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關於奇克的父親(萊恩),一開始出現對奇克說的話:「你可以當媽媽的兒子,也可以當爸爸的兒子。但你不能兩個都當。」,那時我還以為這是有什麼深度的意涵,看完後再回想起來,這只不過是知道自己還有另一個兒子,想要這個兒子也能夠完全順著自己的意思進行吧?萊恩與其說是關心奇克,還不如說想要塑造出屬於自己心中的那個奇克而已,但這能說他不愛奇克嗎?不盡然,不管他的方法如何,還是能察覺他對奇克的愛,從奇克上大學時看著他打棒球就知道了,或許萊恩從不知何時開始就在注意著奇克,就算奇克離開職棒,還是希望他能回到職棒生涯,我想故事最初時那個與瑪麗亞講話的那位老人或許就是萊恩也說不定,要不然怎麼會知道奇克的人生有多精采,還知道他打過世界大賽。雖然這故事是奇克的母親滿滿無私的愛,但其實整個故事也是脫離不了奇克的父親。

這本書就像開始所說的,是個與「家」有關的故事,也同時表現出不同親情的表現,像是珀希對奇克、萊恩對奇克、奇克對瑪麗亞,雖然同樣是親情,但會因為不同人而有不同的表現方法,而也不能簡單的斷定誰的親情是對是錯,因為這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如同奇克表達對母親的愛與歉意,瑪麗亞也同樣的表達了對父親的愛與歉意。另外覺得很有趣的地方是,這本書的編輯用了書中最後的句子,「我父親這麼說,我就這麼相信」。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寫的很好,或許不是因為劇情結構或世界觀,也不是劇情因為特別的有想像力,我想理由純粹只是因為拿了親情做主旨,所以對於我這種重視家的人來說,才會感到共鳴吧。(2008/05/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向ユ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