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資料]
書名:青空下的追風少年
作者:簡嘉誠
專業監修:鐵道專家蘇昭旭、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出版社:蓋亞
書籍型態:漫畫,台灣漫畫,日治時期及二戰後
故事類型:友情,青春, 鐵道,田徑,歷史背景
備註:金漫獎得主簡嘉誠細緻描繪
話說個人蠻喜歡這種用在地歷史文化
所創作出來的故事作品
雖然在專注於主題上時,有時候趣味度也會降低
不過也因不需刻意趣味性,所以才更加吸引在下
[故事概要]
台灣少年伊田立森某天遇到追著火車跑的日本少年宮原涼
對於跑步有熱忱的兩人,也因此成為朋友而彼此較量
然而二戰時期,由於盟軍對台灣的空襲
使得協助將物資送到醫院的涼因此喪命
至於立森則因為跑的速度沒有涼快,而避開死劫…
二戰結束後,伊田立森改名為尹立森
因為已故的摯友涼喜歡鐵道的關係
所以立森也從原本目標的醫科,改去讀機械科
另一方面,涼的母親因為兒子過世而傷心欲絕也離世
留下作為日本技師,同時也是涼的父親宮原義志一人在台灣
宮原先生因為妻與子都喪命這塊土地上
且身為鐵道技師的他對台灣也有了感情
所以想以技師身分暫時繼續留在台灣
只是幾年後,還是接到了被遣返回日本的通知
已經什麼都不剩的宮原先生在輕生之時
見到了一位跟他兒子涼一樣會追著火車跑的少年
而打消了尋死的念頭
也在離開台灣之前,遇見了兒子的摯友立森
且了解到兒子生前最後的情況
並將兒子涼生前重要的運動鞋交給立森
雖然立森因為那對宮原先生來說,也是兒子重要的遺物而不打算收下
不過因為就算他不收,之後也是會被政府充公,所以便接受
(PS. 當時政府限制日本人離開台灣只能帶多少價值的東西回日本)
同時告訴立森,不需要為了涼而選擇機械科,希望他能走自己的路
在經過幾天的思考後
宮原先生被遣返回日本時
立森替他送行,表示自己也喜歡上鐵路
走機械科這行是自己所選擇的
宮原先生離開了台灣,但父子倆所熱愛的台灣鐵道
也由立森繼續守護下去
[個人小感]
雖然單純就故事來說
就只是很簡單的友情與意志的傳承故事
不過,就創作物來說,不管是小說還是漫畫
若是以現實世界為背景的話
其實往往能留給後世對於該時候的一些概念
都能從其故事中了解到當時候的時代背景與文化
儘管在下年幼時,只覺得劇中寫了一堆又臭又長的環境描述只是再拖字數
因為簡單直白講故事的話,根本不用寫那麼厚厚的一本
直到年紀稍長後,才發現一些文學故事
有時比起文字藝術外,或許內容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才是更加珍貴的部份
以漫畫來說的話,就單純以日本的日常系作品來看
《哆拉A夢》、《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我們這一家》
都反映出當下的日本生活型態…
(PS. 近年來動畫新版的會隨時代作改編背景)
就某方面來說,搭配相關史料,也多少能夠了解其時代的背景
回到本書部分
藉由漫畫家簡嘉誠老師的創作,以歷史檔案的考據下
可以知道二戰之後,部分日本技師會暫時留台做技術交接工作
而不是馬上就被遣返日本(當然只是時間早晚)
以及帶多少個人財產回日本也是有所限制的
(PS. 畢竟日本是戰敗國,也自然沒什被以德報怨的情況)
(孔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另外,至少不會搞錯當年空襲台灣的對象是誰…
想到小學時,曾有老師說過二戰時,日本派飛機轟炸台灣…
嗯,當時傻傻以為是真的,後來長大些後才覺得一臉問號…
有哪個傻子自己空襲自己的領土或殖民地的…= =
以當時來說,應該是盟軍(美軍?)從中國的機場飛到台灣空襲的吧?
(PS. 畢竟當時中國美國都是盟軍,這樣調度也是很合理)
再來,就創作的部分來說
個人很喜歡在日治時代下的台灣
那種台灣少年和日本少年交織的情誼的
雖然就現實面上來說,對於不同民族之間的人來說
當下多少都會有些隔閡(包含二戰後的台灣)
不過以孩子為主角,也能降低那種大人間的既有社會價值觀
只是說歸說,就算現實很少甚至沒有又何妨?
這部分就交給創作去發揮吧,畢竟又不是紀錄片~XD
除了這作藉由日治時期,描寫台人與日人的情誼之外
讓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動畫電影《八田與一》(原名為《パッテンライ!!》)
有土木技師兒子的台灣男孩、目標飛行員的日本男孩,還有來自沖繩的女孩
那種彼此之間的衝突與交流而促成的友情真的蠻不錯的
雖然看完該作的當下,也覺得等待這些孩子們的未來真的不美好就是…
所以動畫故事在嘉南大圳建好後就收尾了,剩下用文字交代八田先生的後續…
最後,簡嘉誠老師的畫技和故事處理都蠻成熟的
將故事背景與主題融合得很好
比較沒有那種硬要的突兀感 (當然看到XX就不行的人就算了)
讓故事不單純只是故事,主題也不是只是主題
以個人來說,算是蠻喜歡這種處理方式的
(2024/09/03)